如何看待重复和学习的关系
- 2025-01-23 23:50:00
- 丁国栋
- 原创 123
有些人明明上过学、智商也在线,但总是无法学会新的知识或看似简单的操作。比如五十岁的中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这件事,有的人能通过不断地使用手机和摸索学会使用并且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有的人即使有人手把手教过但日后还是忘记如何操作,哪怕是一些年轻人认为比较重要的操作步骤,例如如何发送地理位置,如何登录某个软件,如何使用手机交水电费等。工作中也不乏这种同事,你把方法教过他甚至把操作步骤的文档发过给他,但他下次遇到这个问题还是来问你如何操作,而你却抱怨他有用的知识怎么不做笔记、怎么不去练习。这不仅让我想起之前看到有人在视频中说“学习的本质就是重复、重复还是重复”,网上有的言论说这是数学家华罗庚说的,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
- “重复,重复,再重复,极致重复,才是学习的本质”
- “学习的本质就是极致重复,不重复都是伪学习”
- “学习的本质就是极致的重复”
学习和重复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重复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
1. 重复是巩固记忆的关键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人类对新知识的记忆会随着时间迅速衰退,但通过不断重复,可以延缓遗忘的速度,从而将知识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重复的过程有助于强化神经网络的连接,使得信息更容易被提取和回忆。
2. 重复促进技能熟练化
学习技能(如弹琴、打球或编程)需要不断重复动作或练习。通过反复操作,大脑和肌肉会逐渐形成肌肉记忆或自动化反应,让技能变得更加熟练和高效。
心理学中的练习效应指出,重复练习可以提高任务的表现和效率。
3. 重复帮助发现模式和规律
通过重复接触同一类知识或问题,学习者能够逐渐发现规律并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数学学习中,解类似的题目多次后,学生会发现背后的解题逻辑或模式。
4. 重复是形成习惯的重要手段
如果希望将某种学习行为(如每天阅读或写作)内化为习惯,重复是必不可少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持续重复某种行为可以将其嵌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5. 重复需要优化,避免机械化
有效重复并非机械地重复同样的内容,而是要结合间隔学习和变式练习:
间隔学习(Spaced Repetition):将重复分布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抗遗忘,比集中重复更有用。
变式练习:在重复的过程中引入变化(如不同背景、不同问题形式),可以提高灵活性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6. 重复与理解的平衡
重复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对理解的巩固。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重复,学习才会更加有效。否则,可能会导致机械记忆而无法灵活运用。
7. 重复激发创造力
重复不仅用于记忆和技能熟练,还可以激发创造力。通过不断重复某一过程,人们会逐渐深入思考,从而产生新的见解和突破性的想法。
重复是学习的工具和手段,通过有效的重复,知识得以内化,技能得以精进,记忆得以巩固,最终实现学习目标。但同时,重复需要科学方法的指导,避免低效和机械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避免重复学习中出现机械记忆的情况?
避免重复学习中出现机械记忆的情况,需要采取科学、主动的学习方法,让“重复”不仅停留在表面记忆层次,而是深入到理解、应用和迁移的层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1.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重复
深度理解:在重复之前,确保对学习内容有清晰的理解。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没有理解,重复只会强化机械记忆,无法灵活运用知识。
举例:学习数学公式时,不仅要记住公式本身,还要弄清楚公式的推导过程和适用范围。
提问自己:“为什么是这样?”、“如果改变条件,结果会如何?”,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采用“间隔重复”代替集中重复
间隔学习法(Spaced Repetition)表明,在间隔一定时间后重复学习,比短时间内高强度重复更有效。间隔时间的拉长有助于激发大脑对内容的主动回忆,避免被动记忆。
工具:可以使用如 Anki 等间隔重复工具,帮助规划学习时间。
示例:今天复习一次内容,3天后再复习,接着7天、14天后继续复习。
3. 变式练习:用不同的方式重复
机械记忆通常来源于单一的重复,而通过改变练习的方式,可以让大脑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避免僵化记忆。
知识迁移:尝试在不同场景下应用同一个知识点。例如,学英语单词时,用它写句子、造故事,而不是只背单词表。
多样化练习:比如,解数学题时,不仅解类似题目,还尝试变换题目条件或挑战更复杂的题目。
4. 主动回忆而非被动复习
被动重复(如一遍又一遍地看笔记或教材)容易导致机械记忆,而主动回忆(主动从脑中提取信息)能有效强化记忆和理解。
方法:合上书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知识点,或者自己出题考自己。
提问:“我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概念吗?” 或 “这个知识点如何与其他内容联系?”
5. 融入实践:将知识应用到真实情境中
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会被真正掌握。将学习的内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避免机械记忆。
示例:
学习编程时,编写自己的项目,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语言时,与他人对话,而不是单纯背诵课文。
好处:应用知识时会遇到问题,倒逼学习者深入思考和灵活运用。
6. 学习过程加入反馈机制
机械记忆往往缺乏反馈和纠错。通过及时获取反馈,可以发现理解中的盲点和错误,并进行针对性调整。
方法:
做练习题后核对答案,分析错误原因。
与他人讨论,观察自己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
7. 利用联想与故事化记忆
将抽象知识与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相联系,能让内容更有意义,从而避免机械记忆。
联想:通过图像化、比喻或类比将知识点连接起来。例如,记“光合作用”时,可以将植物比喻为“工厂”,太阳光为“能源”。
故事化:将枯燥的知识点编成故事。例如,记历史事件时,把事件串联成时间线上的“剧情”。
8. 学习多层次的内容
单一层次的重复容易导致机械记忆,而多层次学习可以帮助建立知识的网络化结构。
方法:
把知识点分为“核心概念”、“应用方法”、“相关拓展”,逐步加深难度。
建立知识的关联性,比如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思考它与已学内容的关系。
9. 避免“盲目刷题”,结合反思
重复练习题目时,不能仅关注数量,而要注重质量。每次做题后,反思自己的思路、错误原因以及改进办法。
提问自己:“这道题考察了什么知识点?为什么我会出错?”
10. 适当歇息,避免疲劳学习
如果学习时间过长,大脑容易进入疲劳状态,导致机械重复而难以深入理解。不妨采用番茄工作法(25分钟学习+5分钟休息),保持专注度。
避免机械记忆的核心在于让重复更有意义、更有深度,通过理解、应用和反馈来强化学习效果。科学的方法结合主动思考,才能使学习过程更加高效,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而非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