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接手某项工作就容易长期负责

2025-05-05 10:41:00
丁国栋
原创 23

关于“一旦接手某项工作就容易长期负责”(第一次就永久,一旦接手就被"套牢"为长期责任人)的现象,以下几个管理学、心理学定律和名言格言可以对应这一现象:


  1. 帕金森琐事定律(Parkinson's Law of Triviality)

    • 核心:人们倾向于对琐碎工作投入过多精力,而复杂任务反而被拖延。若某人因擅长或偶然处理了某项琐碎任务,后续类似任务容易默认分配给他。

    • 关联:比如你临时帮忙整理会议记录,之后可能被固定为"记录专员"。


  1. 路径依赖理论(Path Dependence)

    • 核心:初始的偶然选择会形成惯性,导致后续决策被锁定。工作中,第一次接手某项任务后,组织会默认延续这一安排。

    • 例子:"既然上次是你做的,这次还是你来吧"——形成责任固化。


  1. 责任扩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 反向应用:当团队中无人明确负责时,第一个主动承担的人会被默认为长期责任人,其他人因责任扩散而回避后续参与。还有一个看似正向的规则:“首问责任制”。

  1.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
    • 延伸解读:员工可能因偶然完成某项任务被提拔到"不胜任的岗位",但同样可能因临时接手任务而被固定在非本职角色上。

  1. 民间智慧与职场格言

    •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漫威名言的反向应用:若你展示出处理某项任务的能力,责任会持续叠加。

    • "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

      职场中,一次妥协(如接受额外任务)可能导致更多任务分配。

    • "能者多劳,劳者多责"

      中文职场常见现象,越能干的人越容易被追加任务。


  1. 组织行为学视角
    • 角色固化(Role Lock-in):组织习惯将员工标签化(如"Excel高手""PPT达人"),导致初始任务演变为永久职责,即使与岗位无关。

如何应对?

  • 明确边界:初期参与时声明"本次协助"而非长期承诺。

  • 主动轮岗:建议团队建立任务分配规则,避免依赖个人。

  • 管理预期:展示其他核心能力,避免被单一标签定义。

这些理论共同揭示了职场中"一次接手,终身负责"的潜在逻辑——无论是组织惯性、心理效应还是成本考量,都可能导致责任固化。

发表评论
博客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