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需求类型

2025-11-13 18:50:33
丁国栋
原创 13
摘要:本文记录和整理几种常见的需求类型。
通常在软件开发和产品管理的需求概念有三类:
1. 业需(又称业务需求、史诗、epic)
2. 用需(又称用户需求、想法、requirement)
3. 软需(又称软件需求、研发需求、故事、story)


这三个概念构成了一个从宏观业务目标到具体开发任务的清晰链条,是确保产品“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的关键。


一、 三类需求的概念解析

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理解:建造一座购物中心

需求层级 核心问题 购物中心比喻 描述对象
1. 业需(业务需求) 为什么做?
(价值与目标)
“为了提升本区域商业活力,并在5年内实现投资回报。” 组织或业务方
2. 用需(用户需求) 做什么?
(用户目标与场景)
“作为购物者,我希望有一个宽敞明亮的停车场,这样我就能方便地停车并开始购物。” 终端用户
3. 软需(软件需求) 怎么做?
(具体功能与验收标准)
“开发一个停车引导系统,能实时显示每个区域的剩余车位,准确率不低于99%。” 开发团队、测试团队

下面我们进行详细阐述:

1. 业需 - 业务的战略蓝图

  • 概念: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源于组织的战略目标或要解决的重大业务问题。它定义了项目或产品的商业价值成功标准。它不关心具体功能,只关心最终的业务成果。
  • 别名:业务需求、史诗、Epic、商业倡议。
  • 特征
    • 宏观性:描述一个大的业务目标或机会。
    • 价值导向:通常与收入、成本、效率、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等关键指标挂钩。
    • 非技术性:不涉及任何技术实现细节。
  • 例子
    • “提升在线商城2024年下半年销售额20%。”
    • “将客户服务请求的平均处理时间缩短50%。”
    • “开拓一个新的年轻用户市场,在一年内获取100万新用户。”

2. 用需 - 用户的实际诉求

  • 概念:这是在业务需求的背景下,从用户角度出发的需求。它描述了特定类型的用户(角色)为了达成某个目标而需要完成的任务或面临的场景。它定义了用户希望通过系统“获得什么”或“做什么”。
  • 别名:用户需求、用户故事(广义)、想法、Requirement。
  • 特征
    • 用户视角:总是以“作为[某种用户角色],我希望...[达到什么目的]”的形式描述。
    • 场景化:描述了用户在特定情境下的目标和行为。
    • 是解决方案,但不是具体实现:它指明了方向(如“我需要一个更快的交通工具”),但没有规定具体技术方案(是造汽车还是造高铁)。
  • 例子(承接上面“提升销售额”的业需):
    • “作为首次访问的用户,我希望能快速了解最受欢迎的商品,以便能快速做出购买决策。”
    • “作为回头客,我希望能看到我的购买历史和相关推荐,以便能轻松复购我喜欢的商品。”

3. 软需 - 开发的具体指令

  • 概念:这是最具体、最底层的需求,由用户需求分解而来。它被详细地描述,确保开发人员能够实现,测试人员能够验证。它定义了系统的具体行为、功能和性能指标,是开发团队的工作基础。
  • 别名:软件需求、功能需求、研发需求、用户故事(狭义)、Story、功能点。
  • 特征
    • 具体、可执行:描述清晰、无歧义的功能点。
    • 可测试性:有明确的验收标准,能够被验证是否实现。
    • 技术相关:会涉及界面、交互、逻辑、接口、数据等具体实现细节。
  • 例子(承接上面“回头客”的用需):
    • 软需1(前端):”在用户登录后,在个人中心主页显眼位置显示‘我的购买历史’栏目,列出最近5笔订单信息(订单号、商品图片、名称、价格、日期)。“
    • 软需2(后端):”开发一个推荐算法接口,根据用户的购买历史,实时返回最多10个相关商品推荐。“
    • 软需3(前端):”在‘我的购买历史’下方,显示‘猜你喜欢’板块,展示后端接口返回的推荐商品列表。“

二、 三类需求的转化关系

这三类需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自上而下逐级分解和细化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是产品经理、业务分析师的核心工作。

转化路径:业需 → 用需 → 软需

  1. 从“业需”到“用需”(价值分解)

    • 过程:针对一个宏大的业务目标,我们需要回答:“为了达成这个业务目标,我们的用户需要能够做什么?” 这个过程是识别关键用户角色和核心用户旅程。
    • 举例
      • 业需:提升在线商城销售额20%。
      • 分解出的用需
        • 吸引新用户:”作为新用户,我希望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快速注册和登录。“
        • 促进决策:”作为浏览者,我希望看到清晰的商品分类和筛选功能,以便快速找到目标商品。“
        • 提升转化:”作为犹豫的买家,我希望在结算时可以使用多种优惠券。“
  2. 从“用需”到“软需”(方案细化)

    • 过程:针对一个用户需求,我们需要回答:“为了实现用户的这个目标,我们的系统需要具备哪些具体的功能?” 这个过程是将一个用户场景拆解成一个个可供开发团队直接编码和测试的小任务。
    • 举例
      • 用需:”作为犹豫的买家,我希望在结算时可以使用多种优惠券。“
      • 分解出的软需
        • ”开发‘选择优惠券’弹窗,展示所有可用的优惠券(显示名称、面值、使用条件)。“
        • ”实现优惠券计算逻辑:当用户选择一张优惠券时,实时重新计算订单总价。“
        • ”后端校验优惠券使用规则,如适用范围、有效期、叠加规则等。“
        • ”在订单数据库中记录最终使用的优惠券信息。“

核心转化关系图

graph TD
    A[业需 Epic<br/>“提升销售额20%”] -->|分解为| B(用需 Requirement<br/>“结算时使用优惠券”);
    B -->|细化为| C[软需 Story<br/>“开发优惠券选择弹窗”];
    B -->|细化为| D[软需 Story<br/>“实现优惠券计算逻辑”];
    C & D -->|实现并验证后| E[支撑业务目标];

总结

  • 业需为什么(Why)- 战略层面,定义价值和目标。
  • 用需做什么(What) - 用户层面,定义场景和目标。
  • 软需怎么做(How) - 系统层面,定义功能和实现。

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三层需求及其转化关系,能够确保产品开发始终不偏离业务方向,精准满足用户诉求,并使开发过程清晰、高效、可衡量。这是现代敏捷开发、产品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思维框架。

关键字

发表评论
博客分类